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动漫产信息和研究
埃尔热博物馆游览札记

今天是7月的头一个星期日,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这栋干净、整洁、秀气又沉稳的现代建筑,照例它一月一次地免费向游客开放。这里便是埃尔热博物馆,全世界丁丁迷们朝圣的地方。

 

我其实不算是个丁丁迷。虽然有全套的《丁丁历险记》收藏着,但此前却没有过太强烈的意愿完整地阅读它们。

 

总听说丁丁历险记的故事,尤其是它引进中国时关于西藏与中国西藏两个版本的争论,以及《蓝莲花》一集中丁丁的作者埃尔热特意以其同学张充仁为原型设置人物的故事。

 

但是像大部分人一样,我对丁丁的了解只能用知之甚少和肤浅一词来形容。有时,我甚至不太理解为什么一部漫画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能够建造一幢博物馆,能吸引全世界那么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趋之若鹜地前来观看。

 

 

不过,当我走进纪念馆的时候,我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富有魔力的地方,这种魔力将我此前的疑虑完全消解,并且让崇拜之情取而代之。


博物馆一进门是丁丁衍生产品的商店,里面的各种产品素雅、恬静地陈列着,伴着丁丁图书那柔和的色彩,给人以舒适和慰藉之感。出了商店,你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由丁丁各个版本图书布置而成的小展厅,这里让你对丁丁的传播力之巨大有了直观的印象。

 

当然,上述两个房间只是西餐中的前餐,真正的主菜这才到来,那就是大量埃尔热的丁丁手绘原稿以及各种珍奇的资料藏品。

 

 

曾有人问我,你欣赏一幅漫画主要从哪些方面,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是丁丁的手稿告诉了我答案。好的漫画,会让你的目光停留在每一页、每一格上,它们有那样一种吸引力,让你的视线不舍得离开或者根本无法离开。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受。

 

丁丁的原稿流淌着埃尔热的血液,每一道铅笔的初印和钢笔的确认线条都仿佛让人感受到埃尔热的呼吸。

 

在埃尔热创作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漫画的画面分格已经带有镜头感,但仍是以中镜为主。丁丁的画稿就是在这样一排排以中镜为主的错落有致的分格中表现的。在这样的景别中,埃尔热既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有清晰地把握,又对画面附属的人物、道具、场景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描绘。

 

此外,丁丁的漫画很少让角色破格,或者用纵贯页面的竖格,几乎都是标准的所谓“漫画条”(Comic Strips)的横排格,这就使丁丁的故事像涓涓细流一样绵延着流淌到每个读者的心田。

 

原稿上清晰可见月球表面一个降落的飞船被擦除的痕迹

 

能看到上百幅《丁丁历险记》的原稿,是一件绝对大饱眼福的事!因为每一张原稿的每一格画面,都是如此精雕细琢,都是一副小型美术工艺品。

 

当然,丁丁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漫画的画面技艺上。博物馆真正令人叹为观止地是其所展示的埃尔热创作丁丁的素材档案。从一个个道具原型,到一张张实拍照片,再到一本本图书资料,埃尔热固然有其作为记者出访各国的便利优势,但能如此详细地收集、记录每一地的风土人情,并将之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漫画中,这真是让人膜拜的一件事。

 

在博物馆里,我见到了埃尔热在中国拍摄到的上世纪民国时期的街头照片、上海外滩照片。原来只能在话剧中看到的茶馆,在影视剧中见到的人们梳的长辫子,一排一排的老字号,这无疑让我的中国血液不自觉地流淌加速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过去,一个国家的过去,一个民族的过去。

 

类似的照片还有很多。有非洲的,有欧洲的,当然没有月球的(笑)。我想每个地区国家的人看到各自的旧照片,都会激发起一种额外的自我认知、自我识别的情愫的。

 


《蓝莲花》相关道具和资料

 

丁丁的漫画就是由这样一幅幅取材于真实照片的画面串联而成的,里面的道具、人物的服饰都不是虚构的,而是承载了时代的真实和文化的归属。看丁丁,真的是徜徉在世界各有不同、又美美与共的文化长廊中。

 

任何经典巨著都是无可替代的。丁丁记录了上个世纪中期前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历史样貌,这一价值是无可取代、也无法复制的。因为那个时代再也回不去了,而丁丁作为那个时代文化的记录档案存留了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丁丁在全世界都那么有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漫画,大多只能表现自己本国的文化,只能记录自己本国某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很少有像丁丁这样进行了如此广泛地域穿越、又如此真实地记录了所见所感的作品。丁丁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照片、纪录片、当时的宣传品、报纸资料以及各种蜉蝣品。它们连同丁丁的手稿与资料,共同构成了丁丁的文化宝库。让人感到,这个博物馆真的是博有所指、博有所物。

 

我现在非常迫切地想要完整地看一遍《丁丁历险记》,这就是观览完埃尔热博物馆后我的第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