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信蜂:中国信息传播的新兴群体
作 者:博报堂生活综研
出版单位: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入手难度:容易
推荐评级:2级
信蜂(infobee)是日本博报堂提出的一个有趣的概念。在博报堂关于中国信息传播新兴群体的调查中,中国人特有的那种以各种圈子为基础,从朋友那里而不是从大众媒体那里获取信息的生活方式受到关注。
博报堂首先关注了目前中国人在媒体使用上的这种特殊性。48%的中国人从朋友那里获得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信息,而在日本和美国,这一比例只有16%和25%。相对地,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电视都是最主要的信息渠道。而中国人通过微信(Line)、QQ(Skype)等私密型社交媒体传递分享新产品、新服务相关信息的比例分别为72%和66%,远超日本的21%和4%,以及美国的4%和17%。另外根据统计,在中国每周2次以上收发新产品、新服务信息的人,超过网民总人口的半数,而日本和美国的情况分别为10%和44%。
博报堂就此定义了信蜂这一概念,即搬运信息的蜜蜂,他们“争先恐后地为获取信信息而奔波忙碌,并积极地将信息分享到圈内,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当然,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信蜂的存在,但或许只有中国,才有数量规模如此庞大、无特定年龄性别收入属性、遍布于全国各阶层各角落的信蜂。
我们知道,2013年,中国网络人口达到6亿,移动网络人口达到5亿,微博、微信用户分别达到2.8亿和3.6亿。无处不在的新媒体环境,为中国信蜂的采蜜与传播构造了条件,形成了一批对圈子有归属感、对圈子信息有依赖感的信蜂人士。我认为,同此前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不同的是,信蜂的价值更多地从勤勉中就可以得到认可,这大大降低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门槛。当然,和意见领袖所传递的信息相比,信蜂分享信息的传播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也不一定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针对信蜂的营销已经开始。比如在电影领域,以往针对影评人等意见领袖的口碑营销时代已经逐渐过去,而针对圈子的信蜂营销正悄然兴起。
对于如何针对信蜂开展营销,博报堂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是制定“圈子整体参与就能带来利益”的活动规则。以圈子为单位注册会员的做法保证了圈子内的自发性信息交流,例如“他都买了,我也买吧”,“我还是买跟他不一样颜色的吧”的言行也容易产生,购买欲望自然容易受到刺激。
二是制定“易于带动其他朋友参与写作”的活动规则。通过带动朋友一起参与来促进圈子内的信息扩散,在活动规则上实施联手机制,规避个人参与,使得“以圈子为单位参与”成为必要条件。
三是提供容易诱发拍照共享行为的体验机会。上镜体验是最为普遍容易被分享的信息,像100个哆啦A梦这样的落地活动,它的传播本质实际上是诱发观众拍照,充当信蜂上传照片到自己的圈子,顺便把活动地址信息告诉大家,吸引其他人的前来。
四是提供便于朋友间相互传情的机会或内容。如果企业能够提供便于互相传情的机会的话,就会吸引众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信息也将会随之得到进一步的扩散。
博报堂关于信蜂研究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文、有一定信度的调研,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当代信息传播的一些特征。就像新媒体总是更迭得很快一样,我认为新媒体传播特征也是日新月异的,信蜂的模型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但至少在这一两年内它是非常前沿的。博报堂更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不止于学术上的讲述模型,而是建设性地提出了这一模型对营销的启示,这彰显了一个顶级广告公司对市场的把握和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