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期待。我主要是期待这样一部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群体的动画片如何在大荧幕上去表现。因为在电视或者手机上的5分钟一集的《小猪佩奇》和在大荧幕上80分钟的《小猪佩奇》必须有很大差别。我们知道,年龄越小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越短。这就是为什么《小猪佩奇》是5分钟一集的原因,小孩子无法保持更长时间持续的专注。而一部电影至少要有80分钟,它怎么吸引学龄前的小孩子全程去关注,它将怎样讲述一个故事呢?这其实是影片从技术层面最大的看点,也是它可能带给中国动画从业者最大的启示。
但是当我走进影院看完影片,我还是感到不小的失落。这种用真人剧情串联起若干同样是5分钟动画片的做法,显得非常简陋。开头大段的真人表演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进错了影厅,中间的真人剧情串场跳出感强烈。开句玩笑话讲,原来影片是靠真人演出时的休息状态来让小孩子保持对动画部分的专注力的。
其实《小猪佩奇》2017年时在英国就推出过一部72分钟的动画电影。当时就是采用真人和小猪佩奇的人偶一起来串场的方式,不过效果并不好。很多观影的家长都不买账,认为这是一部“懒惰的”“令人反胃的”片子。观众所诟病的主要就是两点,一是真人部分代入感实在太弱,二是影片的互动性并没有其此前宣传得那么强。
我认为在明知2017年测试失败的基础上,2019年仍要继续在中国市场推出同样类型影片的做法,真的是有损于这个优质儿童品牌的。在中国上映的这部动画电影,甚至把英国那部电影中真人部分唯一的童趣感担当——小猪佩奇人偶——去掉了,全部换成了真人。虽然这个真人家庭中同样是两个小孩,同样是姐姐与弟弟的组合,但两个可能是隐喻佩奇与乔治的姐弟绝对无法替代小孩子心目中真正的佩奇与乔治。
影片中动画的部分可以用更加“懒惰”来形容,因为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此前播出过的剧集。要知道英国的那版电影插播的动画内容是当时还没有播出过的剧集。影片中只有最后一个动画故事“中国春节”是新创作的。虽然这个5分钟的小动画很不错,延续了此前《小猪佩奇》惯例式的快节奏,惯例式的三个知识点,惯例式的色彩及语言风格,但5分钟和80分钟相比还是让观众在心底发出呼喊,影片有诚意的新意真是太少了。
影片特意搞成了好莱坞百老汇式的风格,时常来一段真人的唱歌,边唱边演。好似很高档,实则很低级。我觉得在一部动画电影中,让真人来唱唱跳跳绝对是导演发错了力。迪士尼动画的百老汇模式是让动画中的人物唱唱跳跳,充满想象力,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陶冶。而你让真人唱唱跳跳完全就是本末倒置。影片想让莺歌燕舞的百老汇观感成为弥补动画性缺失的一种手段,想靠这些歌曲来持续吸引小孩子的注意,这种伎俩很难得逞。
影片在剧情上最大的败笔就是它把夫妻双方父母汇聚到一起过年,却调侃了婆婆与岳母之间的矛盾。这让喜欢和重视“团圆”的中国观众很难接受。为什么在一个春节时期放映的动画电影中,要刻意地去描写夫妻两家之间的微妙不和呢?家庭中有那么多美好的、和谐的事情不去描写,非要在这个点上去挥毫泼墨,这一点都不幽默。我甚至觉得这个剧情设置是严重影响“小猪佩奇”世界观和品牌价值的,因为它经不起影射,难道喜欢小猪佩奇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庭么?
所以,《小猪佩奇过大年》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是一部失败的动画电影了。它上映三天票房还没有过亿的市场表现,并且排片持续下滑,既可以说是一种反常,也可以说是一种正常。反常在于这个票房远远无法反映小猪佩奇这一品牌在中国市场如今的热度,更别提影片上映之前还有《啥是佩奇》这样一部宣传片在网络上被热炒。正常在于这个票房反映了观众和市场的一种自发选择,只有品牌没有质量的影片是无法“糊弄”市场和“骗取”观众的。如果多拍几部像《小猪佩奇过大年》这样的电影,佩奇在中国可就真的过不了大年了。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给予我对“低幼动画如何拍成好的电影”这一问题以解答,但它还是能给中国动画业者带来一些“反面教材”般的启示。
一是主人公必须是小孩子想看的人物。如果《小猪佩奇过大年》的主人公变成小猪佩奇,哪怕是人偶的小猪佩奇,效果也会比不知所云的两个真人小孩要好很多。
二是要突出动画的本体。小孩子或许在理论上分不清什么是真人影片、什么是动画,但是在观感上绝对是分得清的,他们走进电影院主要还是期待进入动画所特有的那种想象出的空间,所以即使要做真人串联动画的剧情,也请以动画剧情为主、真人剧情为辅。如果说个定量标准的话,动画至少要占80%的时间以上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