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喜欢系列动画短片《中国唱诗班》,或许他们并不知道片中那些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该系列短片由上海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的历史人物,但他们一定会陶醉于影片那种浓郁的中国风韵,把诗、画、人、景、物、情交融在一起,用中国风来绘中国物、来讲中国事、来叙中国情。单单是看着那梅雨季节里的一把红伞,就足以勾起每个中国人内心中那种本能的审美。
如果问这个系列最吸引我的是什么,我会说“文气”。我已经好久没在国产动画中体会到这种中国文化的人文气息了。哪怕是一些所谓的国风动画,这种文气都少得可怜,更多的依然是靠武力吸引眼球。
文和武,在朝堂上一左一右,所谓文以辅佐,武以保佑,看上去同等重要,但实际上中国总的来说是以文治国的国家。且不说古代先贤们谈文要远远多于论武,中国人骨子里就没有发动战争、侵略别人、炫耀武力的基因。但奇怪的是,如果统计下今天的网络动画,至少70%都是以武为元素,甚至宣传得还是西方那种霸权主义的武力,谁的拳头硬,谁就能为所欲为。这样的动画片,即使画得再是所谓的中国风——一眼看上去确实都是中国人物、中国场景、中国道具,但看完以后能让国人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意蕴吗?
所以,在一众“耀武扬威”的网络动画之中,能看到《中国唱诗班》这样一部具有“文以载道”气质的作品,那真是一种难能可贵。你会看到《元日》里文人居士们用朴素的“贺年羹”待客的淡泊,你会看到《相思》中少年与六娘以一颗红豆维系起来的爱情的含蓄,你会看到《游子吟》里即使做了大官也不会忘本的亲情,你会看到《饮湖上初晴后雨》里一叶小舟中所包容的有之豁达、有之惆怅、有之执着、有之淡然的各种情怀,即使是在本应充满战争和武力的现实题材作品《夜思》中,你更多看到的也是中国外交官威武不能屈的担当。
《中国唱诗班》把目光毫无保留地投射在中国文人身上,这是深藏于国人心底却又总是被忽视的一个身份认同。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题曲里有一句歌词“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我看不仅不是百无一用,反倒是千用万用,因为在这些文人身上你可以找到中国文化那种谦逊有礼却不妄自菲薄,内敛含蓄却又豁达有度,勇于担当却又善于解脱,以德为先却也美美与共的精气神。
详细入微的史料考究,深入现场的采风调研,都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在唯美的画面对视觉感官、动人的唱诗对听觉感官的调动后,影片继而通过人物的动作与表演把观众的情感也调动起来。《相思》中桐儿得知六娘嫁给富家少爷后那段痛彻肝肠的哭戏,《游子吟》中少年王鸣盛的目光从温暖的新衣转到母亲冻伤的双手时那一声叫喊,都看得我感同身受,热泪盈眶。这切切实实地做到了从一个注意力产品向情感力产品的升级。
这部系列作品讲了很多文人的故事,但都没有做说明文或者立传式的讲解,而是截取了每个人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小故事、小片段。这就好像国画中的留白,把更多的内容留给观众去想象,甚至是去调研和了解。这其实做到了表达的文气与主题的文气的相得益彰。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这类作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生态。不能不说,它的少见和稀有可能恰恰是它难以从市场上盈利、难以自我可持续运营的指针。就像《中国唱诗班》是上海市嘉定区资助的项目一样,这类作品往往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而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能有如此的动力和魄力去扶持公益性的、不能靠市场盈利的动画作品。甚至即使是《中国唱诗班》系列本身获得了如此好的口碑,也不一定能得到地方政府的继续扶持。这是因为政府往往更希望投入资金扶持动画产业,扶持那些能撬动更多产值、带来更多消费、拉动更多税收的动画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扶持也像是一种短平快的武力行为,而缺乏一种延绵长久的文气。
日本文部省有专门的资助公益类动画项目的资金,前几年还开设了“动画未来”计划,每年资助4个新锐导演的动画短片处女座。欧洲很多国家的政府每年对公益类动画长片、短片的投入甚至要超过这些影片所需资金总额的一半。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总能不断实验新的动画艺术,推出具有国家文化或个人风格识别力的作品。导演们获得了资助,就可以潜心创作,不用再为影片的市场运营、自身的生计犯愁,从而更容易诞生艺术含量、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较高的精品力作。因此我也建议,国内的一些电影基金能够每年留出一部分资金,资助《中国唱诗班》这样具有中国风味的动画精品,让中国动画的人文气息、艺术气息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