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动漫产信息和研究
《小狐狸发明记》:从一个卡通形象的背影里看不足

每当让我评价一个卡通形象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把它变成全黑色的一个剪影,看看它的背影带给我怎样的感受,是否有足够的辨识度。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我发现“小狐狸”叮咚的剪影与大部分世界经典卡通形象最大的不同是,它身上圆形的元素很少,边缘轮廓比较复杂。相比米老鼠、哆啦A梦甚至喜羊羊的剪影来看,叮咚的身体的确太瘦长了一些,这会使它丧失掉一种与儿童的亲近感。当然,也有些非常经典的卡通形象是并不包含太多圆的元素的,比如皮卡丘,它的剪影无论是耳朵还是尾巴都是尖尖的。但是这类形象的亲和力表现在Q上,即头身比比较大。而叮咚的头身比有些过于成人化了,这也不利于它吸引小孩子的认同。

 

 

同时,作为一个动物形象,它被辨识为狐狸是有较大把握的,但是如果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或者《怪盗红狐狸》这些狐狸形象放在一起,辨识出这是哪一只狐狸就比较困难了。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把各种卡通老鼠的剪影放在一起,米老鼠一定是最突出的;如果我们把各种卡通猫的剪影放在一起,哆啦A梦一定是最突出的;如果我们把各种卡通羊的剪影放在一起,喜羊羊也会是相当突出的一个。

 

所以通过剪影测试,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小狐狸叮咚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但是与能广泛流行的、被世界认可的卡通形象惯例相比,有一定构型要点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它与自己主打的6-8岁受众群会有一点疏离感产生。

 

 

让我们再来看看上色和神态化后的小狐狸叮咚。毛发真实的质感是叮咚身上最吸引我的地方,但如果做成毛绒玩具,或许它过于修长的体态会让其难以挺立。叮咚的颜色是狐狸惯用的桔红色,比较有特色的是其脸的下半部分是白色的,这使得叮咚的脸部看上去有一种色彩对比感。它的鼻梁上有两撮白毛,体现出了角色智慧的特质,两边的黑色眉毛让整个形象更加具有调情的资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带有色彩和神态的叮咚的话,我认为是“生动”。这其实是很多国内动画形象都难以具备的品质。

对于6-8岁儿童来说,动物主角是逐渐丧失吸引力的,因为他们不再喜欢接受对周遭事物的隐性表达,而会逐渐接受以人为主角的显性表达。这个心理过程甚至在更早一点就已经发生了,小熊维尼的故事中如果没有那个小男孩建立起一种带入感,恐怕会丧失掉很多的受众,因为维尼的世界会变得和小朋友们无关。小狐狸的世界目前看就与现实世界过于无关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叮咚的性格。如果我们把儿童卡通形象的品牌设立为六个元素的话,那么叮咚具备其中的幻想和技艺两个元素,爱、敬畏、幽默与稳定四个元素则少许涉及。幻想元素使其具有了镜像功能,技艺元素使其具有了游戏性,这意味着小朋友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到它的身上,也可以很容易地与剧情产生互动性。但是,因为爱和幽默两个元素相对缺失,使得叮咚的收藏价值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这或许对影片的衍生品销售不利。可能你会问,小狐狸很有爱心啊,但是我想说,在一个狐狸和兔子共存的世界里,狐狸的爱心实际是一种天然靠不住的东西。影片更主要地是突出小狐狸的智慧,而不是像小熊维尼那样突出的是爱心。

 

 

附送中国动漫集团节目制作中心艺术总监谷淞的点评:

从整个作品的故事和世界观定位看,明显是给10岁左右或以下的孩子看的,但该作品却把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到这个年龄段观众最不看重的特效甚至毛发运动当中去,导致制作成本呈几何倍数上涨,而发行所剩资源却乏善可陈,也没有其他辅助衍生品,可惜!

明明很用心,却把心用在目标观众群根本不可能重视的环节中去,造成有用环节的脱节。比起其他滥竽充数的作品,我所说的“可惜”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