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的时代烙印
来源:
|
作者:inside
|
发布时间: 2015-04-13
|
3740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神笔》免不了拥有那个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烙印。
作为80后,我们对“神笔马良”这四个字充满感情。它承载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承载了我们对梦想的渴望——谁不想拥有这样一支可以赋予生命的画笔呢,当然它更承载了我们对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那就是我们永远应该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我们手中的笔永远要为老百姓服务。
艺术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有过明确的定论,那就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迄今为止,我依然认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神笔》,是用最为巧妙的一种方式来表现这一准则的动画片。放牛郎马良是农民阶级中的代表,同时也是农民中的英雄,他用手中的神笔为农民画出了牲畜、道具,解救了被欺压的老百姓,惩罚了贪得无厌的官僚。他的艺术是为人民而用,正如创作这部影片的艺术家,同样心系新中国普通的工农阶层,要用动画作品为他们服务一样。戏里戏外,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准绳达到完美统一。
当然,作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神笔》免不了拥有那个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烙印。比如,小伙伴问学画中的马良,当你会画画的时候是否也要为大官财主们去作画呢,马良回答说:“呸,我才不呢,我将来专给咱们穷人画画。”一个“呸”字,显示出作品对地主阶级、官僚阶级的不懈与唾弃,彰显出马良坚定的阶级信念。今天的动画片乃至今天的文艺作品或许再也不会听到这样令人振聋发聩的“呸”声了,毕竟时代变化了,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作品中浓郁的阶级情怀,还是不禁把我们拉回到那个时代,让我们心生感怀,原来我们的思想曾经如此纯粹过。
其实,片中的马良形象,把他放到《半夜鸡叫》里他就变成了小宝,放到《闪闪的红星》中他就变成了潘冬子。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形象。在今天的动画作品中,你很难再见到这样的典型形象,更多的是个性形象。就像2014年上映的新版《神笔马良》电影,就体现出了一种与现实主义色彩颇浓的《神笔》完全不同的浪漫主义色彩一样。两相对比,我们实际看到的是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在认知世界和想象世界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反映在人物造型、市井道具、音乐编曲以及剧情设置等影片的方方面面。
当然,对比不是为了否定当年的《神笔》,而是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当年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指针。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录了这一形态的《神笔》才是经典的。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再次重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宗旨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永不会变的。今年是《神笔》诞生60周年,我们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更应该秉承“神笔”的为人民而创作的精神,把当代中国的新风貌、新梦想描绘好,赋予一幅幅画卷、一部部作品以真正的灵魂和生命。